為深化幫扶地區云南省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甘肅省臨夏縣與東部發達地區的教育協作,探索可持續幫扶新路徑,2025年8月4日至8日,南光置業組織祿勸及臨夏縣30余位師生、教育代表赴華東地區開展為期5天的“追光研學,知行生輝”的主題研學活動,以文化浸潤、科技啟智、民族團結為主線,通過實地參訪、互動體驗、名師課堂等形式讓學子們體驗豐富的研學行程。據了解,早在2024年南光置業就已啟動此類幫扶研學活動,今年已是第二屆,目的就是為幫扶地區架起與教育發達地區的協作橋梁,為偏遠地區學子打開通向更廣闊世界的嶄新窗口。
多元體驗啟新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碰撞
研學首站,師生們走進南光置業·澳門中心,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南光服務的物業人員通過消防演練模擬、器材操作示范,為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安全教育課。隨后,在手工課堂上,竹篾與彩紙在指尖翻飛,墨香與歡笑交織,一把把親手繪制的團扇不僅承載著傳統工藝的溫度,更成為連接古今的文化紐帶。
在“中國近代第一城”南通,同學們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南通博物苑內,宋代青瓷的釉色光澤、張謇實業救國的歷史印記,讓云南及甘肅的學子直觀觸摸到中華文明的厚重底蘊。中國珠算博物館則用“一珠一世界”的獨特方式,展現了古代智慧的結晶。從指甲蓋大小的袖珍算盤到兩人高的巨型算盤,孩子們在撥動算珠的清脆聲響中,體悟“打好鐵算盤,算好人生賬”的深刻寓意。
現代工業的蓬勃力量同樣震撼人心。在南通中遠海運川崎船舶基地,萬噸巨輪的建造現場成為最生動的課堂。智能化生產線上的機械臂精準焊接,龍門吊將數百噸鋼板輕巧吊裝,在建的超大型集裝箱船宛如鋼鐵城堡。當了解到這些“大國重器”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時,一名彝族學生激動地說:“原來課本上說的‘科技強國’就在眼前!”
教育協作結碩果:三方共建架起“連心橋”
8月5日,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禮堂內掌聲雷動,“崇澳連枝匯紫瑯 榴光溢彩映滇隴”——南光“石榴籽少年行”跨域研學開營儀式在此舉行。南光置業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王興華,南光置業有限公司營銷總監張遠,南通崇川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組織部部長張明星,云南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張世斌,甘肅臨夏縣創建辦主任魯宜生等嘉賓及來自云南祿勸、甘肅臨夏與南通本地的百余名師生齊聚一堂,共同見證教育協作的重要時刻。
活動現場,南通崇川區委統戰部、南光置業與云南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委統戰部、甘肅臨夏縣委統戰部代表分別簽署三方友好結對協議,通過“組織共建、資源共享、發展共謀”機制,構建長效幫扶平臺,搭建起東西教育協作的“連心橋”,打通教學協助溝通路徑,為西部地區教育發展持續注入新鮮動能,此舉對祿勸及臨夏的教育發展將帶來深遠的影響和積極作用。
隨后的名師課堂上,通師二附教師以情景教學法引導孩子們暢游知識海洋。兩地學子從最初的拘謹到踴躍發言,東西部教育理念的碰撞迸發出智慧火花。參觀校園時,校史館內泛黃的老照片與情景教育館里的互動裝置形成鮮明對比,讓孩子們深刻感受到教育創新的時代脈動。
鄉村振興悟擔當:從藍圖到現實的生動實踐
在無錫惠山區萬馬鄉村振興農業科技館,研學團見證了鄉村振興戰略的豐碩成果。數字大屏上滾動播放的規劃動畫,展示了智慧農業、生態旅游、文化傳承三位一體的發展路徑。展區內,農產品深加工鏈條、非遺技藝活化案例、數字鄉村管理平臺等創新實踐,讓師生們驚嘆不已。
8月8日的結營儀式上,無錫惠山區洛社鎮人民政府副鎮長葉志強、南光置業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王銘娜、南光置業有限公司營銷總監張遠、甘肅省臨夏縣麻尼寺溝鄉人民政府人大主席韓德鵬、甘肅省臨夏縣創建辦主任魯宜生、云南省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教育體育局副主任邵佳姝等嘉賓出席了活動。研學團教師代表表示:“這次活動讓山區孩子親眼看到國家的蓬勃發展,這種震撼是課本無法替代的。”活動現場,祿勸、臨夏兩地分別向無錫洛社鎮政府及南光置業贈送了錦旗和牌匾,感謝其對西部教育的支持。澳門青年代表程嘉琳分享的求學經歷,以及臨夏關灘走出的首位大學生張冬芳的勵志故事,更點燃了學子們“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之火。
鑄魂育人向未來:教育幫扶的深層意義
此次研學活動是南光置業“微芒計劃”教育公益項目的重要實踐。通過“行走的課堂”,兩地學子不僅領略了華東地區的城市風貌、科技成就,更在跨文化交流中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南通濱江公園的長江壯闊、無錫惠山古鎮的范仲淹家訓、船舶工廠的大國工匠精神,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孩子們的世界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次研學讓我們明白,學習不僅是為了走出大山,更是為了將來建設家鄉。”祿勸民族小學學生在心得中寫道。隨行教師也觀察到,孩子們返程途中討論的不再是零食玩具,而是“未來要造更大的船”“想當鄉村振興設計師”等宏大理想。
正如南光置業助理總經理王銘娜所言:“教育之光終將穿透地域阻隔,夢想之種必成參天棟梁”此次活動聯動政府、企業、學校三方力量,不僅為祿勸及臨夏教育注入新活力,更探索出“東西協作+社會參與”的幫扶新模式。此次研學積累的經驗將為后續開展師資培訓、遠程教學、實訓基地建設等深度合作奠定基礎。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背景下,這樣的教育實踐恰如一顆顆石榴籽,緊密相連,共同孕育著鄉村振興的希望之花。